第(2/3)页 “找巴蜀郡。” “器械少了!” “找巴蜀郡!” “遇到了技术难题。” “去巴蜀学宫,找工科老师!实在不行,去巴蜀工坊!” “《巴蜀报》呢?上半旬的工程进度总结在哪?我们排第几?还有疑难问题汇总,上面有没有我们遇到的问题?” 《巴蜀报》俨然成为各个工地不可或缺的技术指导手册。 上面有每个工程遇到问题的投稿,以及巴蜀学宫和工坊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及意见。 相里衷也会根据他们提出的需求,制作出相对应的工具器械。 时间来到岁末,关中大地,大雪纷飞。 咸阳官署中,灯火通明。 “年节沐浴省亲假,还有谁没请?”负责登记的官吏头秃,是自己太忙了,所以没把请假的人给记录上?怎么本子上,一个请假的都没有? “啊?时间过得这么快?我都忘了年节的事了。”官吏抬起头,拍拍额头。 “算了,不请了。忙着呢,我这里一休息,工程进度又得耽误好几天。大雪的天气,进度本来就慢。”话音刚落,官吏继续伏案。 “我也不请了。家里来信,说十分繁忙,没空接待我。” “我也不请了。” “哈哈,你们是得到消息了吗?”官署主官笑着大步走了进来,“方才,大王召开会议,说是郑大人已经勘定了天下路渠之架构大网,明年开春后即可动工。” 众人欢呼,早日动工,早日见证奇迹! “不是说需要至少一年时间吗?为何提前了将近半年?”有官吏问道。 官署主官对着西南方向行了个大礼,满心佩服道:“这就多亏了定安侯。巴蜀商会并未藏私,将历年来的道路图都交给了郑大人。” “是的,就连清淤的工程,也多亏了定安侯和巴蜀郡人。” “听闻蒙大人送上了私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