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限制-《小市民的奋斗》


    第(2/3)页

    查明山在说话时声中隐隐带着一丝无可奈何之意打仗这个在俄罗斯同红俄血战过的宿将。从来没有碰到像现在这样。郁闷至极的战斗。

    “没办法。”

    有些的靠着椅的冷御秋。用三个字回答了的有些郁闷的老伙计老伙计从参谋再一次调到第二集团军让冷御秋非常高兴。两人从俄国分开两年多了。能够再一次相聚显然是总理

    安排。就像总理说的那样“你们两是国防军中有着经验的。让你们一起去朝鲜。我放心。”

    “集团军后勤处刚才打来电话。今天到现在只过来九列火车。万三的物资如果现在动。咱们的物资只够用十天。十天以后。如果还是像现在这样。给旅顺路。到时咱们举许就重陷喀山之境。等等。要打就打个稳当的。冒不险了。”

    提到喀山时冷御秋的眉头一皱。神情显的极不自然直到现在还有九千名远征军将士的遗骸埋骨。“我带他们去就要带他们回来。”自己是国防军第一个未做到这个承诺的指挥官。或许正是因为喀山后路被断的教训。冷御秋不愿意再冒险。

    同样的听到喀山两字后。查明山这位当时喀山突围战的司令官的眉头也是一跳。喀山是两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让路吧。让一天的路。对面的朝鲜军就多一天准备时间。他们一天的准备时间到时咱们的进攻难度就加重一分京奉线一天有3万吨和吉开线的15万吨运能。一45万吨的运能5吨要让给民。四万吨。旅顺方向至少需要25万吨以上。咱们能分配到15万吨都是老天爷保佑了。今天咱们还有万三的初给。放到五天前。咱们一天才只有两列火车30吨的补给。还算不错”

    现代战争的物消耗水平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同此时各**队大依骡马不同。因为缺少优良役用马。国防军从建军之日起。即依赖卡车运输物资火炮以及兵员。国防军一个摩步师。共有各型装甲运输牵引车250余辆。集结集中期每天消20吨物资。参加作战行动时每天需要补500-600吨物资。而装甲师则需要增加近一倍。即便是消耗物资最少的国民警队一个师-个战斗日也需要补充至'00吨物资。一个集团军计算。一次进攻战至少需要准-25万吨物资。如果的战线突击耗用的物资既将倍增。其中油料占到约3分之1。而油料却需要从上海西北等以的炼油厂运输前线。至于弹药更是90%都是从西北省方向运输。其它物资从南方运输。

    而在辽宁作的国防军的后勤保障之大半。所依赖的铁路是日本满铁公司的两条铁路。这条铁路。尽管两条路日人保养良好。但是自建成以来并未进行大改规模升级改造。落后而陈旧的铁路已经严重的影响了许的段的通过能力在这种条件辽宁的运能紧张肯定的。

    而宁运能的紧张。又直接导致的了第二集团军。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对面的朝鲜军在那里加固工事。而不能像第一集团军那样在6号的当天。对朝鲜实施猛烈突击。对朝鲜军的攻击只能依靠空军的轰炸。甚至于空军的俯冲轰炸机轰炸机都是从滨海省和吉林黑龙江方向起飞。原因非常简单。从的起飞的轰机可以防止挤占更多的运力。

    “现在咱们已经储备了可以足16至18个进攻日的物资。如果在能在16天内打到仁川方向。我们可以海上的到0%给。现在旅顺向能挤出运量。是因为非战斗物资都推给了海路由大连码头转运。”

    这时查山走到作战的图前。右手指着朝鲜半岛中部的一个位置。有些焦切的看着坐立起司令。

    “你是说借用海路?安奉路一天15吨。如果再加仁川的码头。即便是。我看成。明山。你立即以集团军的名义询问参谋部。”

    起身走到图旁的御秋的眼前同样一亮像第一集团军一样。在16天内打下仁川。然后变仁川为已用。想到这冷御秋的呼吸立即变的急促起来。

    共和八年年底当国会以微弱半数将共和中|行政首都迁至西北市后。国会的反对党要求国务院必须在年底前完成国会国务院以及国务院下属机构办公场所的兴建。否则迁都议案必须要暂时搁置。他们显然无视了当时尚未改编的国防军的西北边防军十余万铁道兵和数万工兵的存在。除去国会使用边防公署办公大楼之外。仅仅只用了九个月。在数万工程兵的日夜努力下。他们所要求的国务院下设各部的办公大楼就在西北市的中心耸立起来。

    而位于实业大道原边防军司令部原址上的国防部大楼这个号称世界上占的面积最大的办公筑也正是那一时期建成从国防部大楼四面望去。国防部大楼是一个整的正方型建筑。从空中望去。其楼顶则组成了国防军的四角棱星标志。其意含正之意。同时也隐括着国防军的信仰“荣誉责任国家奉献”。共和十年元旦投入使用后。这里便成为了中国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所在的。

    在对日宣战之后作为中国最高事指挥机关的国防部大楼也就成了中国最为繁忙的一个政府机关。而国防部大楼6层的战时指挥中的|何举都决定着前线的一切这里是国防军的名副其实的心脏甚至于一定程度上超过那处位市中总理的私人“绿岛”的那处最高统帅部。

    “不可能。”

    国防部大楼负6层的作战室内响起一声驳斥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