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被篡改的市场记忆-《造个系统做金融》
第(2/3)页
起初,两条曲线毫无关联。
但当她锁定“流动性拐点前48小时”这一区间,并剔除表层噪音后,画面开始趋同。机构净卖出节奏、散户追涨峰值、期权隐含波动率爬升斜率……七项指标的吻合度最终达到88.7%。
“同样的节奏。”她轻声说,“同样的诱导方式。只是现在,他们不用等市场自己崩溃,而是先改写系统的记忆,让我们‘算’出那个结果。”
陈帆沉默地看着两幅并列的模型影像。一边是三十年前的真实灾难,一边是此刻正在上演的精密推演。不同时间,相同手法,唯一的变量是——这次,操控者藏在数据背后,而不是交易席位上。
“我们一直以为最大的威胁是外部攻击。”他说,“EMP、猎头、收购提案……可真正危险的,是从内部一点点改变‘事实’的人。”
李航已经开始部署第二轮扫描。他切断了所有非必要数据同步任务,将系统核心模块迁移到离线环境中,逐行检查代码逻辑是否曾被植入条件触发式修改指令。
“如果这种修改不止一次。”他一边操作一边说,“那我们的预测模型可能早就被‘训练’成了某种预设结果的共谋者。”
周婷突然叫住他:“暂停一下。”
她放大了一组早盘竞价数据,在沪深三百指数的某只权重股上,发现了另一个0.2%的价差。这次不是历史记录,而是**昨天上午九点四十七分**的实时行情快照。该快照已被归档,但原始采集日志显示,传感器上报数值与最终入库值存在微小偏差。
“不是过去。”她说,“是现在还在发生。”
三人同时看向主系统的时间戳。距离上次全量校验不到六小时。
陈帆立刻下令封锁该数据源接口,同时调取过去二十四小时内所有同类行情采集节点的状态记录。结果显示,共有五个分布在不同城市的行情服务器,在同一时间段内经历了短暂的“信号校准”,而这些校准指令均来自一个共享的中央配置中心。
“我们在用统一标准修正数据。”李航脸色变了,“但问题是谁定义了这个‘标准’?”
陈帆打开系统权限树状图,找到负责行情清洗模块的最高管理员账户。账户名为“Data_Ops_Master”,创建于五年前,归属于技术委员会下属的数据治理组。理论上,只有三人拥有此权限,且每次操作需双人确认。
但他查到,过去两个月内,有十七次高权限修改是在凌晨三点至五点之间完成的,操作记录显示“自动流程执行”,未触发人工审批提醒。
“有人伪造了系统自检报告。”他说,“让篡改看起来像是例行维护。”
周婷迅速导出这十七次修改的具体内容,重新跑了一遍影响评估。结果令人窒息——每一次修改都恰好发生在模型重新训练的前夕,调整方向一致指向提高对“震荡回调”的预期敏感度。
“我们在教系统害怕下跌。”她说,“而真正的下跌,还没开始。”
第(2/3)页